2025年秋季開學了,不少孩子要進入學校,穿上校服開始嶄新的校園生活。與此同時,校服關聯話題,開學前一周內多次登上新浪微博熱搜榜,全國網友關注討論。全市統一校服款式后放開生產,家長自由購買,看似民主、開放,但其暴露出校服安全隱患和質量監控失控,引發家長的實質擔憂。
據了解,2019年,深圳市校服抽檢不合格率高達36.25%,2020年仍維持在23.33%,2024年雖降至12.7%,主要存在著纖維含量不符、pH值超標、繩帶不符合要求等問題。
上述的校服質量問題,除了容易導致學生皮炎、瘙癢以及窒息、勒傷等健康安全問題外,甲醛超標甚至將增加白血病、淋巴瘤的患病風險。根據《深圳居民健康白皮書2020》數據,深圳0-14歲兒童惡性腫瘤發病中,白血病占比39.7% ,遠遠高于2022年9月國際期刊《柳葉刀》對中國兒童癌癥患病的研究和《國家兒童腫瘤監測年報(2022)》中全國兒童白血病32.89%的占比。
造成校服質量問題居高不下的根源在于,統一款式的校服被參差不齊的服裝廠家復制。2023年深圳市市場監管局通報顯示,全市21家授權企業中,13家存在商標侵權糾紛,這中間的不良商家為降低成本選用劣質面料、偷工減料,而正規企業因為沒有價格優勢,深圳的校服市場呈現出來的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大量的“地攤校服”“后備箱校服”在街頭巷尾泛濫,低收入家庭的學生成了劣質校服的“重災區”。
這也不禁讓人聯想到2013年上海“毒校服”事件,上海市質監局專項監督抽查,22批次產品中不合格6批次。這背后也正是普遍存在的缺乏監管、地方保護的行業問題。行政強制統一后無限制放開生產,會導致仿冒校服、地攤校服合法化,“雙送檢”制度形同虛設,更加帶來質量監管黑洞——小作坊為壓低成本會使用劣質面料、偷工減料,最終可能重現“毒校服”問題,嚴重危害學生健康。
一些地方開始掀起“全市統一校服”浪潮,“開放版權、放開生產”的做法,是對質量安全的漠視。這不僅是市場監管的失職,更是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背離。我們必須清醒認識到:行業發展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政策執行不能偏離“保障群眾利益”的初心。唯有讓家長參與從招標到檢測的全流程,才能讓“毒校服”失去生存土壤,讓校服真正成為守護孩子健康的“第二層皮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