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指導,中國藝術研究院紅樓夢研究所學術指導,江蘇文投集團策劃,江蘇大劇院出品,南京民族樂團聯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聯合制作的民族舞劇《紅樓夢》在澳門文化中心迎來港澳行的最終場謝幕。港澳雙城,六天八場,超萬名觀眾走進劇場,感受中式審美的雅致浪漫。
帷幕再起,場燈驟亮舞臺深處,十二金釵與寶玉凝望、擦肩、重聚......似真似幻舞至終章,方覺如夢初醒。民族舞劇《紅樓夢》演出結束,觀眾們掌聲歡呼聲熱烈迸發,毫不吝嗇地獻給舞臺上真誠的演繹,更是對《紅樓夢》這部不朽經典最深沉的致意。
去年,民族舞劇《紅樓夢》以選段《葬花》亮相香港“武林盛舞嘉年華”—《盛舞之夜》舞臺,今年8月8日,作為“國風國韻飄香江”品牌和香港中華文化節演出,全劇首次完整呈現,就此開啟香港、澳門兩地演出。
港澳收官時刻,“林黛玉”飾演者李艷超說,“首次來到香港和澳門,像是我們把一個熟悉的舞臺搬到了既新鮮又親切的地方。香港都市節奏很快,澳門有一份中西結合的浪漫,在這兩地的演出,我們都能夠感受到大家對于民族舞劇《紅樓夢》的熱情和喜愛,也能感受到兩地同根同源的親切感。”
水韻江南孕育了紅樓綺夢,民族舞劇《紅樓夢》從世界文都南京出發,沿著水系的脈絡奔赴暢旺通達的灣區。無論是散場后不斷提起的入夢瞬間,還是港澳街頭掛起的“紅樓”海報……江海交匯處,余波蕩漾著中華文化的回響。
在維多利亞港,紅樓夢中人錦繡霓裳走進標志性場景,還玩起了視頻轉場的“時髦打卡”,引得不少市民游客拍照留影。
民族舞劇《紅樓夢》的舞臺不僅限于劇場空間,在多元文化融合、潮流涌動的港澳,也能以各式樣貌與觀眾“打個照面”,好生精彩。
“這次工作坊的編排非常精致,王老師一個舞段就給我們展現了3種人物性格,讓我受益匪淺。”香港舞蹈愛好者吳小姐說。趁著本輪演出間隙,一系列互動交流活動也讓港澳市民,尤其是年輕人有了沉浸式了解紅樓、走近民族文化的機會。
在舞蹈工作坊,他們親身體驗民族古典舞的雅致;在公開彩排現場,他們觀摩互動,與江蘇大劇院舞劇團青年藝術家們交流紅樓人物理解;在新聞發布會,他們重溫經典,了解舞劇創排的臺前幕后……
“與觀眾一起去經歷一次傳統文化的洗禮和美學的碰撞。”民族舞劇《紅樓夢》導演李超希望用不同的形式和載體去完成中華傳統文化的表達和當代性的抒發。
江蘇大劇院舞劇團首席演員、民族舞劇《紅樓夢》排練指導宋玉龍期待通過藝術串聯起文化,與本地觀眾產生深刻共鳴,他說:“藝術的價值在于能夠引發觀眾的共情與思考,即使演出結束后,仍能在觀眾心中留下深遠影響。”
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副主席鐘怡觀看了澳門首演場,今日專程“二刷”,她說:“感到欣慰的是我們年輕一代,不僅對我們中國傳統文化有充分理解,他們這種堅持不懈的努力,對我們也是一種鼓舞?!都t樓夢》在港澳臺的演出非常成功,預祝將來在海外的市場也打出我們的招牌,讓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在這個世界的舞臺屹立不倒。”
“就算是不懂得《紅樓夢》這個故事的朋友,都能看懂純粹的舞蹈和舞臺,是一種享受。”澳門特區政府旅游局副局長程衛東欣喜于演出對旅游的帶動作用,他說:中場休息的時候有注意到,其實很多觀眾是追隨這個劇來到澳門的,作為我們旅游局來說也是非常高興能見證這種交流,因為這個劇促進了我們澳門旅游的發展。感謝帶了這么好的演出過來。”
港澳雙城,接力造夢,俘獲不少觀眾的心。既有本地市民用粵語直呼“好睇”,也有北京、蘇州、深圳等地觀眾攜全家遠道而來,為民族經典感到“自豪”……外籍人士也穿上唐裝來到現場,賦予中國舞劇觀演的儀式感。很多人表示:“以往只是多有‘耳聞’,這次親眼‘目睹’紅樓舞臺遠比想象的精彩。”
江蘇大劇院總經理、民族舞劇《紅樓夢》出品人廖屹在香港首演現場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次來到香港也是希望更多香港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能夠走進劇場,一起欣賞《紅樓夢》并進行交流,也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此生根發芽。未來也希望更多香港的優秀藝術作品能來到江蘇,為我們觀眾帶來更多藝術體驗。”
《香港新聞網》以“逐‘夢’香江‘舞’動港城”介紹香港演出盛況,“當《紅樓夢》的絲竹聲與維港的潮聲共鳴,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既是對中華文脈的深情回望,亦為香港構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再添動能。”;《大眾報》聚焦“紅樓”澳門首演,評價“經典從未老去,它只是等待被重新喚醒”,并希望以此契機把“十二金釵”的精彩舞姿帶到更多國際舞臺。
江蘇新聞廣播 記者/孫西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