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常州金壇的三星村,擁有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星村遺址。而同樣位于三星村的瓦爾登書局,近日燈光每天都亮到深夜——這里上演的關于“緯度”與“記憶”的文化對話,書寫了金壇跨越時空的文化新篇。
“你們家里還留著老景點的門票嗎?”8月10日,來自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烤面筋”實踐團的分享者潘以沫,在三星村瓦爾登書局展示了一張泛黃的老門票,瞬間勾起讀者們的回憶。這場《一紙入舊城:追尋門票上的城市文化記憶》的分享,像打開了一本“門票百科”,潘以沫、丁思媛、鄧琪、李相宜、陳昱天5位分享者,從古代兵符的“權力憑證”,講到如今門票的“準入憑證”,再從門票設計的“記憶錨點”,講到數字門票的“革命浪潮”。“烤面筋”實踐團還設計了“金壇文脈護照”實體套票,把考古紋樣、非遺工藝等文化元素都揉進一張張門票里。“我們想讓門票不再是廢紙,而是能揣進兜里的文化記憶。”潘以沫說,這或許就是數字時代,紙質票里的懷舊與浪漫。
“哈爾濱中央大街的面包石,和俄羅斯海參崴的人行道磚,摸起來是同一種涼絲絲的質感。”青年文史愛好者鄧開元的一句話,讓在場讀者們瞬間穿越到哈爾濱的街頭。這場主題為《從東北到外東北:俄羅斯遠東的過去與現在》的分享,更像一版“文化拼圖”。鄧開元把四年哈爾濱的俄語學習、兩年俄羅斯海蘭泡的讀研經歷,熬成了四塊“拼圖”:近代中俄接觸史里哈爾濱的特殊地位、如今東北大地上的“俄羅斯遺產”、遠東城市的旅行見聞,以及他印象中的俄羅斯文化,如紅腸、腌魚、列巴等食品匯聚的飲食文化和當地百姓的生活方式。“比起宏大的歷史,普通人更在意列巴怎么發(fā)酵、紅腸為什么是紅的。”鄧開元笑著說。在他展示的老照片里,哈爾濱的洋蔥頂教堂旁曬著東北的老玉米,俄羅斯人建的奶牛村現在都是中國人在養(yǎng)奶牛,這種奇妙的融合,正如他說的:“鐵路拉來的不僅是火車,還有生活方式,現在這些印記變成了東北文旅最特別的底色。”
連續(xù)兩晚的熱鬧,藏著這家書局的“小心思”。當被問起為什么舉辦這樣的分享會,金壇三星村瓦爾登書局負責人桂馨遠笑著說:“這里不只是賣書的地方,還是讓想法‘冒泡’的地方。”瓦爾登書局用獨特的審美將書與自然、設計美感、咖啡餐食體驗相融合,在滿足年輕人審美、拍美需求的基礎上,更多是作為一個文化交互的平臺,通過讀書會、電影沙龍、展覽、義工招募等方式,讓志同道合的人們可以共聚于此,表達自己的看法,抒發(fā)自己的情緒,發(fā)揮自己的特長,真正讓文化的種子在鄉(xiāng)村生根發(fā)芽,為金壇人民提供精神層面的休閑娛樂新模式。在瓦爾登書局,你能撞見背著相機的旅行者講邊疆故事,也能碰到捧著古籍的學者聊歷史人文。桂馨遠說:“就像梭羅在瓦爾登湖尋找生活的本質,我們想在這里找到文化最本真的樣子——它不是高冷的理論,是能聊、能摸、能帶走的溫度。接下來,這里還將上演更多‘驚喜’分享會,來客也能在現場交流環(huán)節(jié)與分享者對話,進行思維碰撞。”
據悉,在8月的每一個周六,三星村瓦爾登書局都會舉行“考古會客廳”系列讀書分享。桂馨遠表示,“從東北到遠東的千里奔赴,從一張門票到一座城的深情,瓦爾登書局的夏夜,總在證明一件事:文化從不是遙不可及的星,而是街坊鄰里圍坐時,你一言我一語,就能點亮的燈。”
(江蘇廣電常州中心站/謝博涵 通訊員/景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