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伊犁大地,從校舍翻新到人才培育,從理念革新到技能傳承,江蘇教育援疆的力量正持續滋養著這片土地。
走進伊犁州霍城縣江蘇中學,高二則徐班的課堂上,來自江陰的援疆教師李興旺正與學生一同推理解題過程,板書密密麻麻寫滿了整面黑板。
江蘇援伊·江陰工作組援建的霍城縣江蘇中學
講臺下,17 歲的任盈盈筆尖不停,生怕漏過任何細節。她告訴記者,李老師來校半年多,原本讓她犯怵的數學,如今已成了最喜愛的學科。“他特別厲害,我真的非常佩服他,一道題會有很多種解法,思維方式很嚴謹。有一次我數學考得不太好,晚自習時他就把我叫去,給我講解整張卷子和每道題。在他的幫助下,我的數學進步了十多分。”
這樣的教學實效,源于援疆教育小組團帶來的系統性革新。他們圍繞學科知識掌握度、班級均衡度、本科達線潛力值等核心指標,運用大數據分析生成校級、班級、學科三級診斷報告,據此精準實施 “一科一策”“一班一案” 的改進計劃。
生物老師李曉歡已有近 20 年教齡,每一輪教學都與援疆老師搭檔,在教學革新中收獲頗豐。“我參加工作時正是第一批援疆開始,援疆老師把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傳遞給學生。他們非常盡責、認真,給其他老師樹立了榜樣。我們那一屆的高考成績比上一屆一下提升了好幾個檔次。對我自身而言,在他們的帶動下,我的業務能力在同齡老師中成長得比較快。”
江陰援疆老師李興旺
學校的實驗室
目前,霍城縣江蘇中學有 14 名援疆教師,其中不少是江陰當地的教學骨干。李興旺老師便是江蘇省南菁高級中學強化班的數學名師,出于對新疆歷史的向往,他主動請纓來到邊疆。除日常教學外,他每周還為學生開設 “能量課堂”,從人文視角培育孩子們的民族認同感。“我們主要從人文角度切入,內容可能包括歷史、國際熱點等,和學生一起了解國家的成長歷程,讓學生在打造優秀自我的同時,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感。‘正心修身、愛國自強’這八個字也被寫入班風,貼在墻上,作為學生平時的精神追求。”李興旺說。
職業教育是教育援疆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暑假,伊犁州技師培訓學院的維吾爾族學生賽菲燕?艾克拜江放棄休假,前往學校和南通來的援疆老師費建一同打磨 “小布文旅電商傳媒” 項目的小程序升級方案。這個融入少數民族特色的項目,剛拿下第八屆中華職業教育創新創業大賽全國總決賽二等獎,創下學院參賽以來的最好成績。“來新疆旅游的話,可以選擇我們這個項目,通過預約,能獲取推薦行程和旅游攻略。因為我們是少數民族,可以發揮自身特色,給游客提供個性化服務。” 賽菲燕?艾克拜江介紹道。
維吾爾族學生賽菲燕?艾克拜江在優化小程序
作為項目指導老師,費建和同事去年 8 月入疆后,積極調研當地產業需求,新申報了云計算、數字媒體專業,還爭取資金建起工學一體化實訓室。他們以賽促練,手把手傳授經驗:“通過這個實戰項目,能讓學生習得專業知識,且這些知識能在實際工作場景中應用,為他們以后的就業打下良好基礎。我們不僅是在這邊組織教學,更想把這種理念傳遞給本地學校的老師,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類似的教育援建故事,正在伊犁河谷不斷上演。多年來,徐州助力奎屯市第六中學高考達線率從 30% 提升到 70%,數字的攀升背后是教育援建的堅實足跡;今年 9 月,鎮江援建的兵團第四師70團幼兒園教學樓即將啟用,嶄新的校舍正靜候孩子們的笑聲。
記者了解到,第九次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工作會議以來,江蘇援伊工作組已推進教育援疆項目 63 個,投入資金 17.25 億元;累計選派 905 名江蘇教師來伊支教,連續舉辦 “蘇伊杯” 教師教學能力大賽,輻射帶動 3.8 萬名當地教師…… 蘇伊同心的溫暖篇章,正書寫得愈發綿長。
江蘇新聞廣播 記者/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