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江蘇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召開。除了法定流程外,這次常委會還邀請了15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年齡的公民參與旁聽。他們不僅旁聽了本次常委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還旁聽了分組審議,這是省人大常委會歷史上的第一次,彰顯著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在公民旁聽工作上的深化與拓展,讓民主在旁聽中煥發更鮮活的生命力。
公民旁聽人大會議,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生動體現。省人大常委會會議,行使著本行政區域內的立法、監督、重大事項決定和人事任免等重要職權,公民通過旁聽會議,能夠更直觀地了解國家權力的運行過程,知道政策法規制定的來龍去脈。據省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旁聽常委會會議的公告發布后,有來自不同地區、不同行業的80多人踴躍報名,他們的參與大大拉近了普通民眾與國家權力機關之間的距離,使民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變得可感可觸。正如旁聽公民、淮陰區馬頭鎮雙閘村書記黃凱所說:“以前對于法律法規的出臺,我只通過新聞媒體了解到一個結果。這次零距離的旁聽會議,我清晰地看到每一項法規政策,其背后都包含著深入基層的調研、廣泛地聽取各行各業的意見,特別是各位委員在審議的時候,不僅立足于專業的角度,更是站在了全省乃至全國的高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此次旁聽,還有著從“開門”到“拆墻”的意味,以細節彰顯制度誠意。去年底,省人大常委會專門出臺了保障公民旁聽會議的制度規定和一系列具體措施,即《公民、外國友人旁聽省人代會和常委會會議辦法》,今年初召開的省人代會上,便首次組織了公民旁聽省人代會開幕會,獲得了廣泛關注。如今又將實踐深化至常委會分組審議層面,進一步拓展了民主深度。因為不同于全體會議議程相對程式化,分組審議是常委會組成人員交鋒觀點的關鍵場域,涉及立法條文如何修改、民生痛點如何回應等實質性內容。允許公民旁聽分組審議,實質上是將權力運行的“后臺程序”向群眾揭開。
旁聽公民王梓琿表示,當他親耳聽到委員們圍繞“江蘇在一些新興業態上闖勁不夠”展開激烈討論時,對政治制度的認同感油然而生:“我作為年輕人,平時用網絡比較多。雖然一些網絡聲音不能完全代表全部的民意,但是也可以作為一個重要的切口,愛之深責之切。這次旁聽,現場感受到了人大立法的嚴謹與民生的厚重,也更能感受到我省實現新提升的堅實步伐。”
透過旁聽,公民參與政治的熱情也得到了極大地提升。當天,所有參與旁聽的公民都按要求認真填寫了一份《旁聽會議意見建議表》,就此次會議審議的“民營經濟促進、農產品質量安全”等議題提出了書面意見建議。有些提到“需關注民營企業互聯網輿情”,有些認為“要為農村小型農產品加工主體提供更清晰的操作規范和更強勁的法律保障”,還有的表示“新的法規出臺后,希望能制作成簡易的圖冊,便于基層宣講”等,省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意見建議很有價值、具有針對性,將會同有關部門認真研究,積極吸收采納。
當“旁聽”不止于“聽”、“參與”不止于“看”,越來越多的普通公民會更加關注社會公共事務,成為“積極的在場者”,為民主政治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旁聽公民、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賴靜萍:“在當前,價值觀呈現多元分化,國家認同的建構面臨新的挑戰。如何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我國政治制度的獨特優勢與運行邏輯,是我在教學中持續思考的問題。今天的親身經歷,不僅讓我自己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大制度的生命力,也讓我更加堅定地認為,應當把學生帶出課堂、走進制度現場,讓認知在參與中‘生長’,讓更多青年了解人大、理解制度、參與治理。”
江蘇新聞廣播 記者/丁鳳云 劉正則 攝影/曹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