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將力推大尺度街區向網格化、小尺度空間轉變,打通城市的“毛細血管”,激發城市活力。
說到沒有圍墻的小街區,不少老揚州自然而然聯想到了揚州城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區,遍布老城區的古街小巷更有人情味兒:"當然是老城區好啦,東一腳到張家去了,西一腳到里家去了,我們覺得在這邊好。2、我們覺得上下樓梯之間都不認識,像老街區,你哪家哪家有什么情況都知道。“
揚州市規劃局副局長李建芳介紹,“小街區規制”就是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過去我們太注重機動車了,而對人的需求研究的不夠。那這個小街區里面呢你會覺得我們人才是小街區的真正的主人,讓我們人在這個里面你又有活力,買東西,逛街,很舒服,我穿個馬路也很安全,鄰里之間也會更加的融洽。”
小街區的概念是“打造開放街區,激發城市活力”。 揚州市規劃局用地處副處長楊兆祥介紹:這一理念和做法源于國務院引導的“開放式街區”、“窄馬路、密路網”的城市布局理念。但小街區規制并不是簡單的在現有城市的基礎上拆掉圍墻,其中改變最大的,就是道路的寬度:“就轉變一個道路的設計理念,我們現在目前的大街區的道路點到點之間的距離呢,交通路線較長,我們變為小街區之后呢它整個的交通流線會大大的縮短,所以會帶來交通的一個通暢性。”
從不少城市的航拍圖或者視頻上可以會看到,一些大規模高密度社區的封閉感不僅視覺單調,居民往來也不多,鄰里之間缺乏互動,商鋪物業等公共設施也難以融為一體。楊兆祥介紹,此次小街區規制將首先對揚州廣陵新城、生態科技新城、濱江新城、西區新城、蔣王新城等區域進行控規優化:“大家一個默認的概念,是一個上下融合的居住和商業融合的一個街區,形成一個開放式的社會,我們現在這條路最右邊的圍墻現在已經打開了,實際上就是楊柳青路和隧道出來連接的一條路已經打通了。”
【江蘇新聞廣播 (南京FM93.7)童森、揚州臺記者龐丹陽】